摘要 :
服務行業的職業道德是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具有自身職業特征的道德準則和規范,他是從事一定正當社會職業的人民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餐飲更是一個勤行,采購要早,收檔要晚;迎客嘴巴要甜,燒菜味道要好;算賬腦子要精明,管理方式要靈活,缺一樣都不行。但是很多開業之初信誓旦旦的新手,最終卻栽在了一個“懶”字上。
想干一番事業,只能靠自己;沒辦法拼爹拼媽,沒錢沒勢,只能看著機會白白從身邊溜走……這個確實是很多餐飲新手的現狀。
但是,那些失敗的年輕創業者,真的僅僅是因為窮嗎?
搶占了先機,茶飲店卻難過冬
劉悅是一位90后,經歷卻頗豐富,開過飲品店,開過培訓班店,現在是一個培訓機構的老師。說起她的餐飲創業經歷,劉悅說當時自己只是開著玩玩而已。
那個時候她是剛辭掉工作回老家,不知道做什么好。當時,她所在的城市還沒有一線城市那樣的茶飲店,她靈機一動,“不如開個茶飲店吧”,自己平時也愛喝茶和飲品類,也喜歡甜點。
說干就干,沒有任何經驗的她盤下朋友的一個臨街鋪面就開始了。根據網上查到的資料購買了設備,然后裝修。之后在準備營業的時候,才開始練習做奶茶、做果茶、做甜點。用劉悅的話來說,當時練習了一個星期就開業了,而甜點因為太復雜,于是干脆和附近的蛋糕店合作預訂。
“當時的奶茶泡出來,我覺得味道一般,但是喝過的人都覺得不錯。”劉悅說,因為試喝的人覺得不錯,所以她很放心地營業了。
剛開始因為比較新鮮,茶飲店的生意還是不錯的。特別是附近的中學生下課放學后都很愛來買飲料,后來加了一些簡單的小食類的產品豐富了產品線。劉悅老家這樣的四五線城市,租金相對便宜,而且大家平時有錢沒地方花,經濟實力還是不錯的,因此劉悅的茶飲店開業三個月后收入還不錯。
但是,過了幾個月后,劉悅就覺得沒意思了。老家生活節奏太慢,她又愛玩,就請了一個員工幫忙看店,對員工進行簡單培訓后讓她來看店做飲料。之后劉悅就開始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天天出去呼朋喚友的日子。
半年過后,附近的茶飲店開始多了起來,裝修更正規,操作看著也很專業,品種和味道更是劉悅這種半吊子不能比的。劉悅自己也說,喝了別人的覺得自己的更難喝了。知道自己的不足,劉悅也想過要不要認真去外地學習一下或者請一個更專業的茶飲師來。但是一算賬,自己去學的話回來還要自己教人,太累了;外面找人,工資也不低。現在她的店也有一定的熟客,生意也還能支撐,她想想也就算了。
轉眼到了冬季,喝飲品的人少了,寒假一來中學生也放假了。劉悅看到生意實在冷清,對于研發什么冬季熱飲也有點力不從心,想著半死不活地拖著也不是辦法。于是,她干脆關了店,與朋友合開了一個培訓班,做起了輔導班的事業。
而這一年多的茶飲店經歷,劉悅說自己沒有覺得有多辛苦,因為除了剛開始覺得比較累外,其他時候她基本沒怎么管。而且這次創業對于她來說就是一個低成本創業的嘗試,并沒有讓她覺得傷筋動骨。
“其實這個經歷挺好玩的,以后有機會我會在嘗試開一家小餐館試試。”
劉悅認為,只要自己認真做,下次還是能做好的,這次她真的只是玩玩而已。搶占了先機,有天時地利人和,劉悅的茶飲店可以說剛開始拿到了一手好牌,結果卻將牌打爛了。這還能說是因為“窮”的問題嗎?無非就是栽在了一個“懶”字上。
頭腦發熱開壽司店,最后卻狼狽關店
如果說劉悅開茶飲店是因為好玩,王晴的餐飲創業初衷就顯得很常見,她是因為自己愛吃。遵從家里人的意愿,王晴從杭州辭職回到浙江周邊的城市工作。縣城生活節奏慢,但消費能力強。那時,縣城并沒有什么有規模的日式料理店,王晴自己喜歡吃壽司,剛好一個朋友也喜歡吃,某一天兩個人聊天,突發奇想地說干脆自己開一家吧。
說干就干,門店是現成的,簡單裝修就可以了。唯一麻煩的就是招不到壽司師傅,王晴說:“沒關系我們可以自己做,不就是做飯團嗎?網上買食材,看著教程做就行了。”壽司店不到兩個月就裝修好了,因為朋友間互相宣傳,也因為壽司店在當地算是比較新奇,還沒開業就已經有人來問什么時候可以來吃飯。
王晴和朋友一看客人都上門了,說“擇日不如撞日”,就直接開門營業了。因為來的都是朋友,王晴的壽司店開業當天十分隨意,招呼朋友坐下喝東西,然后才手忙腳亂地開始試做壽司。第一天做最簡單的紫菜卷,米飯煮好了,因為卷的時候壓得不夠緊實,用刀一切就散了,最后用了一鍋米飯才做出幾條像樣的紫菜飯卷。
就這樣,沒有菜單沒有試做試吃沒有試營業,王晴的壽司店開業了。也許是運氣比較好,也許是大家對壽司店比較新奇,王晴主打飯團壽司的店生意雖然不能說得上是火爆,但是也不乏人問津。
王晴剛開始也很認真地練了幾天怎么做壽司。紫菜卷簡單好吃,成本也低,她做得像模像樣。其他的,她也嘗試了肉松壽司、青瓜小卷,還會創造性地加入一些當地的食材進去。因為廚藝有限,那些刺身、天婦羅、烏冬面之類的,王晴都不做,她只賣飯團和清酒。
前面都說了,王晴和朋友都是愛吃的人。所以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她們一邊做一邊吃,有時當天的食材還不夠她們兩個人吃。有朋友來,那更是如此,往往賺的還沒有他們應酬吃的多。
王晴本身也是一個大方豪爽的,當天做多了食材就送,熟人來不收錢。她覺得自己開這個店就是為了方便自己吃的,賺不賺錢不是她考慮的問題。于是就出現了這樣的情形:某天王晴喝多了,第二天就不營業。有時出外游玩幾天,也不做生意。
用現在的話來說,這樣的老板真的很瀟灑。但是,對于顧客來說卻沒有那么美好了。第一次來沒開門,過幾天又沒開門,人家自然就覺得這家店關門了。慢慢地,真的除了朋友都沒有什么人來了。年底一盤點,維持基本的收支平衡都難,王晴和朋友還倒貼了不少錢進去。這時家里人開始有意見了,覺得她們不務正業,只是在玩,還不如做點其他的。
王晴和朋友一合計,也覺得自己不是做餐飲的這塊料,干脆就將門店轉讓了出去。
王晴說起她的餐飲創業經歷的時候,記者覺得她真的是“傻大膽”。開店沒有做選址,沒有招聘員工,甚至連壽司都不會做就開業了。問她知不知道開業之前要做很多籌備工作,知不知道有試菜和試營業的事情?她明顯一臉懵逼。
沒有經驗,沒有技術,只憑一腔熱愛就干餐飲,能干長久的真沒幾個。將自己的店當成朋友聚會吃飯的地方,而不是認真地在做一門生意,那注定是要虧損的。
為啥很多年輕的餐飲創業者最后都做不下去?
像劉悅、王晴這樣的例子,每年在餐飲行業都很多。為什么這些年輕的餐飲創業者就那么容易被“淘汰”呢?總結起來,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1、不懂裝修,不了解設備
很多餐飲新手對裝修有很多天馬行空的想法,但是卻沒有考慮到實用。等到開業才發現爐灶進不了廚房,排煙排水沒做好。最后要么花大錢重新裝修,要么就將就著用。
2.無經驗,無技術
像上文兩個案例,劉悅和王晴都是這種沒有經驗沒有技術的典型,以為自己喝過吃過,網上有教程就可以學會。結果除了自嗨,什么都做不了。
3.可以貪黑,但不能起早
懶,這個是很多餐飲新手的通病。不能早起營業,也不能天天營業。喜歡了就開門營業,不喜歡就關門。這樣做是挺自由的,但結果就是顧客來了一次下次再來就以為你關張大吉了,再也不來了。
4.人工費用、房租太高
餐飲店,很多外行認為房租是最大的投入,其實那只是前期比例大。在實際運營過程中,人工費才是大頭。而比人工費更可怕的是,你往往很難招到靠譜的員工。最后什么都得自己親力親為,累得要死要活的。而選錯項目、選錯址等同樣是餐飲新手常見的“死法”……
總結以上的原因,最致命的,就是不懂裝懂,懶惰又吃不了苦。畢竟,不懂技術可以學,沒有經驗可以慢慢摸索,但是不懂裝懂,又不能吃苦,這樣的餐飲創業者就真的是“死”得一點都不冤了。
餐飲是一個勤行,吃不了苦熬不住,那還是請三思吧!
我要評論: | |
*內 容: |
|
驗證碼: |
|
共有-條評論